image-19

科普一下营养师这个职业,为什么适合所有人的饮食“one-size-fits-all”的饮食方案不存在?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会看到某种能够在10天、两周内解决你各种身体问题的post.比如《新晋妈妈这样做能10天瘦8斤》,《15天降血脂饮食》,如此种种不再赘述。

这些内容,给我们一个印象——不管你是谁,都存在一种针对某些身体问题的“one-size-fits-all”营养方案。


在进行论文验证之前,首先科普一下营养师这个职业的细分:

如此一来,针对每个场景的不同问题,都涉及到不同的人群以及背景情况,比如:


面对如此众多的差异,我们都希望存在一个OSFA(one-size-fits-all)的营养方案,还好American Nutrition Association(美国国家营养协会)有一项课题专门为OSFA进行了验证。

在一项对800名II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血糖监控,发现“PN干预的组别里能够更好预测并控制病人的餐后血糖,从而降低更长期的代谢风险”[1]。

疑问1:根据广泛人群(Population-Based)中得出的营养学规律,应用在个体上的效用如何?

从常识来看,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只要适合大多数人,就大概率会适合我”的想法。


但是一项2018年的研究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采用“人口平均”方式所得出的结论,通常并不是针对个人问题的最佳方案[2],这一观点显然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

疑问2:如果传统营养学知识(广泛人群Population-Based)不再是个人的最佳方案,那么什么才是?

同样在2018年,Harvard Medical School(哈佛医学院)营养学系在对个人便携式健康数据产品和其他大数据产品研究时,发现在应对II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餐后血糖问题中,大数据产品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3]。


不仅如此,已经有研究人员希望用这些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的科技成果,去影响和修改传统营养学教材的内容,以帮助更多从业者能够获取最新的营养学更新[4]。

也欢迎来我的危机营养学/一周一会(基于最新研究避免日常用品与食物踩雷)

疑问3:既然传统营养师所受到的教育都是针对广泛人群(Population-Based)的结论,那么传统营养师在“进化”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挑战?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Personalized Nutrition,也就是个人化营养,简称PN。


在一项针对慢性病,比较传统(基于广泛人群)营养师与PN干预的研究中,由于在个人化营养方案中所需数据量更大,导致传统营养师需要做大量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使得人工繁重,服务成本也由此上升[5]。


研究人员甚至怀疑这种工作量已经超出了人类营养师能够处理的范畴,因为即使只有单一客户,随着时间的推进,每天的活动量和每餐的细节数据,都会不断增加,同其他维度的身体数据交错在一起会导致巨大的处理需求。

通过总结以上研究,我们需要带回家的信息是:
· 传统营养师的知识基于广泛人群(Population-Based);
· 个人化营养简称为PN;
· 能够提供PN服务的营养师需要具备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的能力;
· 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的营养方案设计需要借助更高算力的工具,比如AI——FoodiPal.com

如果你有,

任何减脂/PCOS/身体指标问题烦恼,

或想加入危机营养学订阅。

来撩

⬇️


1. Mendes-Soares H, Raveh-Sadka T, Azulay S, Edens K, Ben-Shlomo Y, Cohen Y, Ofek T, Bachrach D, Stevens J, Colibaseanu D, et al. Assessment of a personalized approach to predicting postprandial glycemic responses to food among individuals without diabetes. JAMA Netw Open. 2019;2(2):e188102–e188102. :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8102.

2. Schork NJ.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a commentary on Deaton and Cartwright. Social Sci Med. 2018;21071–73. doi:10.1016/j.socscimed.2018.04.033.
3. Wang DD, Hu FB. Precision nutrition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8;6(5):416–426.

4. Blumberg JB, Heaney RP, Huncharek M, Scholl T, Stampfer M, Vieth R, Weaver CM, Zeisel SH. Evidence-based criteria in the nutritional context. Nutr Rev. 2010;68(8):478–484. doi:10.1111/j.1753-4887.2010.00307.x.

5. Laddu D, Hauser M. Addressing the nutritional phenotype through personalized nutrition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Prog Cardiovasc Dis. 2019;62(1):9–14.

增肌/减脂训练后真的有必要摄入蛋白粉吗?

经常会在健身房看到有人拿着蛋白粉罐子在冲粉,关于这种行为,听到最多的理论是“训练后必须立即补充蛋白质,不然就会错过肌肉合成的最佳时间”。 其实对于目标是增肌的运动员及常年运动群体来说,最简单的答案是——训练后摄入蛋白粉的时间并不重要。 一项包含20项关于肌肉生长研究以及23项关于肌肉力量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当每日蛋白质总摄入量相同时,运动后蛋白质摄入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Schoenfeld, Aragon, & Krieger, 2013)。 也就是说,只要24小时内摄入的蛋白质总量和氨基酸完全(特别是亮氨酸)时,对肌肉增加不会产生影响。 而对于减脂的运动群体,很多人问我减脂到底要不要运动,我的答案是看你喜好,喜欢的话不需要太多,一周三次以内。如果不喜欢运动完全可以不动,攒着力气等减完脂再运动塑形,不比练成脂包肌的斯壮好吗。再说运动难度比饮食要大很多,随便找个教练,受伤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目的并非是增肌且参与重复训练同一肌肉群的耐力运动人群来说,我看过另一项研究里的结论,运动后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3:1的组合,可以加速肌糖原的补充。 这意味着马拉松运动员、划船运动员甚至职业的体力劳动者采用这样的饮食搭配,可以更好恢复体力,为下一次高强度输出作准备。 不管怎样,饮食都是有迹可循且可以提高运动或减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被教练带受伤的韩国客户反馈,咨询时许下的愿望达成。 不到15天时间的无运动美食减脂营养调整,实现三年历史最低。 如果你还处在减脂阶段,也想无运动轻松健康的瘦下来,可以报名美食减脂,感受一下饮食的力量。 不管你是刚开始准备减脂,不知道怎么科学的定制自己的饮食方案,还是减脂了一段时间,想要提升和突破自己的饮食,穿上十年前的裤子,恢复健康的身体指标,都可以加入我们的5天饮食打卡,找到自己日常饮食突破口。 FoodiPal团队会根据你的个人营养目的,和个人饮食特点,制定专属于你的饮食方案(包括食物种类、时间、比例),餐厅和口味自选,外卖餐厅火锅炸鸡自由。让你比同龄人更轻松的同时得到好身材和健康。 营养咨询及打卡报名 ⬇️ ⬆ 更多内容订阅:危机营养学 添加时备注【危机营养学】 资料来源1:Ivy et al., 2002; Morifuji, …

降低卡路里摄入到底能减脂吗?

问题1:什么是“热量差理论”减脂法? 按照广泛流行的标准,每个人都有一个确定的“基础代谢率”,可以理解为当身体静止不动时,在24小时的周期内,所需要的热量消耗。 根据这个定义,很显然普通人并不可能真正静止一天精确地测量这个数值,所以大多数“妥协”的方式是使用各式各样网上的计算器——你不再需要躺在实验室24小时,你只需要简单地输入年龄、性别和活动量,于是你就能得到“基础代谢率”。 我们假设这个数值是1200卡路里。 为了达到减脂的目的,“热量差理论”建议我们把每日热量摄入降低200-500之间,为了更加安全和平稳的减脂,我们假定降低200,也就是每日只能摄入1200-200=1000卡路里的食物。这样得到的1000卡路里,是由“热量差理论”告诉我们的黄金数字。 于是从早到晚的每一餐里,你都需要严格记录所有摄入食物的热量。 一般早上还好说,一盒牛奶或者一杯咖啡,但凡正规的食品厂家或者连锁店,都会标示出产品的热量。但是街角的包子铺没办法提供热量,因为他们的包子是手工制作,每只包子的大小和馅料都不完全一样,但是没关系,在网上查询一番,你依然可以获得鲜肉包子的估计热量值。 到了中午,食堂也好,街边小炒也好,面对眼前的鱼香肉丝,你就有点不知所措了:一来不知道厨师大哥一勺下去加了多少食用油,二来不知道里面的肉丝到底有多少克,三来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像早上吃包子喝牛奶一样,把整盘的鱼香肉丝连盘底油都要吃光? 这还没有到晚餐,你就已经无法继续了,因为你发现在“热量差理论”中,几乎所有的数值都是“估计”,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这套从国外传来的理论,到底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确实,老外的沙拉和鸡胸肉更好计算热量。 你一狠心,放弃所有的朋友聚餐邀约,放弃烧烤、火锅和周六晚上的酒精,决定从明天开始就把饮食习惯改成西式。 问题2:当我们减少卡路里摄入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果你耗费了巨大心力,终于能够将每天摄入的食物热量值算的一清二楚,那么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是否会减脂呢? 一篇2016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国际肥胖杂志》的实验,证实了当热量摄入降低时,基础代谢率也会同时降低[1]。 也就是说,尽管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热量差理论”中的基础代谢率竟然并不会静静地待在原地,而是会随着你摄入热量的减少而自行调整。 问题3:我们普通人真的能够实现每餐达到特定的热量值吗? 早在1996年,就有研究人员做了这项试验,他们记录了一周的范围内食物的热量,发现在仅仅在这一周之中,众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选择食物的分量和种类,包括但不限于:心理、社交、文化、环境影响。我们普通人通常对于食物的态度是保持“弹性”。 也就是说,面对一个如此高频行为——进食,我们无法对热量进行长时间持续控制。 同样的研究还提到,即使我们有着超人一般的意志力和决心,能够把摄入食物的热量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那么身体的正面反应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少[2]。 问题4:如果我下定了决心,我也一定能每天每餐记录食物卡路里,那体重总该下降了吧? 一项研究对象为年轻女性的研究表明,当每天摄入热量降低时,体重确实显著降低。但是一旦研究人员告诉她们不再限制食物时,仅仅用了4天时间,她们的体重就又回到了最初水平[3]。 研究人员认为人体内有一套机制: …

咖啡界燃脂天花板 | 神奇绿咖啡大揭秘

在连续两篇揭秘国内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白芸豆】和【CLA共轭亚油酸】的减脂效果之后,发现在国外持续火爆的【绿咖啡】热度明显没有前两位高,在天猫上的销量数据也远不及其他产品。 原因大概有两点:1. 名字不够玄乎;2. 作为初级农产品,厂商缺乏大规模营销动力。 绿咖啡,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咖啡店里常见咖啡豆被烘焙之前的形态,于是也被称作,生咖啡(raw coffee)。 在注重营养和健康的群体里,绿咖啡通常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绿咖啡提取物 green coffee extract」,另一种是「生咖啡豆」。 生咖啡豆制作出来的咖啡,会和我们习惯的咖啡非常不同,香气和层次都要温和平淡许多,更接近于香草制作的茶类饮品。 不仅存在味道的差别,尽管生、熟咖啡豆的来源一样,但由于高温烘焙,它们依然存在显著化学成分差异,从而导致【绿咖啡】有许多宣称健康的功效。 在研究各大社交与电商平台上支持者的观点,总结绿咖啡有以下“宣称健康功效”:1. 减脂/减重2. 控制血糖3. 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4. 含有抗氧化物5. 降低甘油三酯 于是我和优立轻医疗顾问委员会成员,并有幸与来自纽约州的注册营养师Jillian Kubala,共同验证关于【绿咖啡】的种种说法。 疑问1:绿咖啡是否具有减脂功效? 如果要研究一种补剂的功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研究关于该补剂的所有临床实验数据。于是我们在数据库中找到了2165篇关于【绿咖啡】和【减脂】的研究文献,为了进一步提高结论准确性,我们又剔除了以下文献: 328篇文献存在重复引用,故剔除;767篇文献标题或简介指向不清晰,故剔除;598篇文献与食物或营养学关联不足,故剔除;454篇文献没有产生任何临床结论,故剔除;13篇文献因为实验设计不完善/存在漏洞,故剔除; 于是优立轻及其团队,又研究了剩下5篇文章,发现其中1篇仅囊括1位正常体重的实验对象,还有1篇并未进行随机临床测试,故最终筛选到3篇关于【绿咖啡减脂功效】的有效文献。 在一项有英国主导为期四周的临床试验里[1],受试者包括健康及超重人群。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每天摄入180mg绿咖啡提取物,并在不改变其他生活方式参数的情况下(例如:不额外改变运动、饮食习惯),对照组平均降低体重为0.12kg,而实验组则在四周时间里体重下降了1.35kg。也就是说在绿咖啡提取物的干预下,相比对照组,体重会显著下降。 …

Response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ree × 4 =